會 員 登 入 M e m b e r

地 區 分 類 CITY RANGE

年 齡 分 類 AGE RANGE

泰瑞薩觀點

Reference

觀 點 標 題
《泰瑞薩觀點》528、荷蘭船鐘掛竹塘
發 佈 日 期
2019/1/4 下午 03:02:00
觀 點 內 容

一、平安鐘聲響起

去年(2018)12月16日,竹塘教會莊孝盛牧師很高興地告訴筆者:「12月22日晚上舉行聖誕夜禮拜時,將首次為竹塘鄉敲響平安鐘聲!」教會這口鐘是筆者幾年前送的,他邀請筆者參加當晚禮拜,一起聆聽平安鐘聲,不過當天到台南作媒,沒辦法去。

圖一

莊牧師丈量這口鐘,高45公分、直徑37.8公分,發現鐘身有兩行文字,上行寫Nieuw Amstroan,認為是船公司的名字;下行寫Rotterdam,認為是鹿特丹港名;而下面又鐫刻「1938」,應該指製作時間。顯然這是一口距今八十年的荷蘭船鐘。(圖一)

鹿特丹為港都,目前擁有八十萬人口,每年達一百五十萬以上遊客湧入,是荷蘭最大的城市,也是該國最大的海港。十六、七世紀大航海時代,荷蘭人從這港口出發,走遍東西洋,並統治了一些地方。台灣於1624年開始被荷蘭人統治,到1662年共38年,在台南尚留下「熱蘭遮城」遺址(今安平古堡)。

這口船鐘不是荷蘭人那麼早期留下來的,但又怎麼出現台灣呢?推測應該是十幾年前一艘報廢的荷蘭船,被拖到高雄港拆解;拆解後船鐘流落市面,由幸運的筆者在旗津一家古物店買到。

筆者送的這口鐘,現在教會特別募款蓋了這座有二樓半高、美侖美奐的鐘樓懸掛(圖二),可說適得其所,並且是筆者極大的榮幸。

圖二

二、無可救藥的「鐘迷」

 

話說筆者坐政治牢期間(1980-1984),自習聖經,出獄受洗為基督徒後,就狂熱於蒐集基督教文物,如:聖母像、聖子像、聖母聖子像、十字架、耶穌被釘十字架像(圖三),而受「五餅二魚」(馬太十四、19)聖訓啟發,又蒐集魚盤、魚飾,甚至教堂、教會懸掛的鐘也成為目標。而最後包括校鐘、消防鐘、門鈴、手搖鐘、小鈴鐺,不分種類大小,只要見到就買,都愛不釋手。由於喜歡鐘聲、鐘形,最後連寺廟的鐘一樣不放過。有的在國外帶不回來,有的太貴買不起,有的在博物館展示或懸掛在鐘塔上,沒辦法買或不能買,就只好拍照留念、過過乾癮(圖四)。

圖三

圖四

擁有的鐘琳瑯滿目,大部分擺放於筆者所經營的「賽凡提斯咖啡」,進門前可看到,上二樓轉彎有一面由陳世強教授設計的鐘牆(圖五、六),也可看到。

筆者是個無可救藥的「鐘迷」,幸好有很多愛鐘人也在搶著買,現在越來越少,已不容易買到,才算了。

 

圖五

 

圖六

 

 

三、南澳有一口「莎韻之鐘」

雖然已不容易找到鐘、買到鐘,不買了,但是腦海仍有一些鐘的故事、鐘的回憶。

筆者擔任台灣文獻館館長期間(2002-2006),在2003年1月16日曾與館內同仁陳聰明組長,遠赴宜蘭南澳金岳村訪問莎韻的姊姊,她家族有一口「莎韻之鐘」(圖七),村裡並有一塊莎韻殉難紀念碑,特別去拓碑。莎韻是一位原住民少女,家住人口稀少的南澳山地,不過當地仍有一座小小的派出所,她常到裡面玩,認識了一位日本人警察(按:也是部落日語教師)。太平洋戰爭爆發後,日本軍閥需要大量兵源,初期以日本人為限,所以在台灣適齡的日本警察,也必須入伍服役。這位駐守在南澳山地部落的警察,有一天奉令入伍,就打包行李,並請這位原住民少女莎韻幫忙揹。

圖七 左起陳聰明、村長、莎韻姊、莎韻姊夫、劉峯松

他們從山上沿蹊徑下山,途中渡橋時遇到洪流,這位原住民少女竟不幸被沖走,失去蹤跡。這件事傳到高層,高層就在莎韻的村莊懸掛一口鐘,並立碑記下莎韻殉難事蹟,以資紀念。

 

太平洋戰爭期間,有製片人把這個動人的故事拍成電影,片名即「莎韻之鐘」(サヨンの鐘,李香蘭演),轟動一時,可說全台家喻戶曉。當時的原住民青年,看過後尤為感動,紛紛投效「皇軍」,並被派往南洋戰場。他們擅長叢林戰,而且百分百效忠天皇,縱然被打到只剩一兵一卒也寧死不屈。其中一位原住民戰士李光輝,在日本戰敗、戰爭結束30年,才被發現一個人躲於森林。後被送回台灣,故事一樣轟動,可說是「莎韻之鐘」的餘緒。

戰後某年,一群日本觀光客知道莎韻的事跡,特地到南澳金岳村悼念,但那口「莎韻之鐘」早已不見。這群熱心的日本人,回去後竟然集資依原貌鑄作新鐘一口,贈送莎韻的姊姊留念。

 

四、鐘的材質很重要

其他一些記憶,如有一年跟團到歐洲旅行,參觀過一座鐘形的教堂。這座教堂建築即是一口銅鑄的巨鐘,底部一邊倚靠岩石,人們可從縫隙進去參觀或做禮拜。

一般寺廟也會掛鐘,所謂暮鼓晨鐘,為早課晚課所需;而鐘聲沈穩悠揚,無遠弗屆,亦足以儆醒人心。不過三峽山上一座寺廟的一口巨鐘,卻因鐘聲不好聽、不夠響亮,只在落成時敲過一次;原來不是用純銅製成的。

鐘聲要能悠揚響亮,材質很重要。台灣日治時期的校鐘,都在內地(日本)用純銅製作後,經文部省(教育部)檢查合格、且給予證明,才會運過來使用,所以留下來的都十分珍貴。但是很遺憾,這些校鐘大都在校舍改建或使用電鈴後不見。可能有的被收破銅爛鐵的買走,輾轉送工廠,經熔化冶煉成其他銅製品;但據說有的早在戰爭末期被軍方所徵集,已冶煉成砲彈了。

 

五、鐘聲的想像空間很大

鐘聲有報時、傳訊、警告及儆醒人心的功能外,還有療癒作用。中國古代文人雅士留下很多動人的詩詞,如一首大家耳熟能詳的《楓橋夜泊》(唐‧張繼)

--「月落烏啼霜滿天,

   江楓漁火對愁眠。

   姑蘇城外寒山寺,

   夜半鐘聲到客船。」

試想:夜深人靜時,城外寒山寺的鐘聲,忽然傳入靠岸過夜的遊子耳中,他們不禁撩起絲絲鄉愁;可見鐘聲令人多麼有感啊!這時撩起鄉愁也是好的,不然旅外的遊子只能借酒澆愁嗎?據說這口鐘每年年終都會敲響108下,已敲40年了,逢年過節遊客如織。

另外,唐代孟浩然的《夜歸鹿門歌》中,有「山寺鳴鐘晝已昏,漁梁渡頭爭渡喧」句。據呂自揚的賞析:「山寺的晚鐘鳴,一天又已黃昏,梁渡口地方的人們,都在爭著渡船回家,一片喧鬧不靜。」即寫「黃昏渡頭,人們爭先回家的情景,一片喧鬧,親切而活潑。」(見《歷代詩詞名句析賞探源》續篇)

 

真的,鐘聲、尤其是黃昏或半夜傳來的鐘聲,賦予人們極多、極大的想像空間。

 

六、好人就像一口好鐘

年輕時,筆者擔任中小學教師、法院觀護人及文史工作者,達數十年,而晚年也做了十年以上的「媒人公」,所以基於前述宗教感情買鐘、玩鐘和陶醉於鐘聲外,還有一些體驗與想法,最後再跟大家分享。

如果有一塊空曠的草地,或一間隱密安靜的房間,把各種大小不同、材質不一的鐘,擺放成圓圈或直線,然後一次讓一位小朋友去輕輕地敲打,並讓他們自己靜靜地傾聽一下它的聲音。而在小朋友全部敲打後,問他們:「哪口鐘或哪幾口鐘最好聽呢?」相信他們一定會回答,而且答案會有一致性,大概能指出哪一口或哪幾口比較悅耳或最悅耳。

接著導覽人員跟陪同的父母討論:「我們教育自己的小孩,無不希望他們長大後成為好人,所以不斷地教忠、教孝、教仁、教義……,灌輸他們很多教條,並給他們很多示範;學校老師也一樣。但是講再多的教條、給再多的示範,都不如寓教於樂,讓他們親自敲敲鐘、聽聽鐘聲,最後並提示一下:『一個好人,就像一口好鐘,會發出最好聽、最悅耳的聲音。』」這樣他們就知道好人是怎麼一回事,而快速達到教育目的,終生記住了,不是嗎?

這是站在教育立場想到的。

至於當了「媒人公」這麼多年,這裡也期待並勉勵男男女女會員都像一口好鐘一樣,能夠發出清脆、溫柔、響亮的聲音;這樣才有機會擄獲對方的心;不然如像一口魯鈍的鐘發出沈悶或吵雜的聲音,這件要事怎麼辦呢?

 

2018.4.28鐘樓正式啟用紀念

若要回覆本文章請先登入